仙桃房网
您当前位置:仙桃房网>仙桃楼市>本地楼市

桑梓情深——三伏潭在外人员支持家乡建设纪实

2010年11月18日 08:50     小编:     未知|0     点击:6448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  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本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扫描到手机

(仙桃日报)2009年10月,三伏潭镇苏湾村。明媚阳光下,绿树掩映中,一条宽敞的大路从村口伸向远方。村民们聚集在这里,欢歌笑语,庆贺他们盼了多年的连结外界的公路修通。这条路是当年的一群武钢知青赞助修建的,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为“武钢知青路”,表达对外地游子的一片感激之情。

    也是在去年,三伏潭镇成立了社会发展经济促进会,负责联络在外工作人员,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去年取建设资金512万元;今年上半年,到位资金410多万元,按目前进展,全年可取资金1400万元。在外工作人员的情谊,切切实实让家乡群众得到了实惠。

    镇委书记涂玉平说,在外工作的游子都有很深的家乡情结,他们是家乡建设的一支庞大力量,通过搭建平台,密切联系,能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化作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

    一封公开信引出的故事

    “您在外辛苦了,我们代表全镇八万父老乡亲向您表示亲切的问候!家乡人民时时都在关注着您,牵挂着您……”去年初,一封饱含浓浓乡情的《致三伏潭在外人员的信》,飞向全国各地,飞向三伏潭在外工作的游子手中。

    这封“家信”也送到了曾经在三伏潭插队落户的一群老知青手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批来自武钢的知青,被下放到三伏潭镇苏湾村。尽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乡亲们的关心、照顾,使他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30多年过去,他们早已回城,但岁月流逝,割不断乡音、乡情,当年的知青生活,使他们对于“二故乡”仍念念不忘。

    知青陈小莉,在听到家乡的消息后,兴奋无眠,当她得知“老家”人还惦记着他们,乡情愈浓,思乡情切,便踏上了返乡之路。田野、村庄已变了模样。她听说苏湾想修通通往外界的公路,便想帮一把。回城后,她召集一班老知青,介绍了老家的情况,“一定要帮乡亲们把路修好!”大家异口同声。于是,在她的带动下,武钢知青们捐款了15万元,修通了这条路。

    竣工那天,陈小莉激动地说,“这是我们曾经洒下汗水的地方,是我们可爱的家乡。家乡的事是我们的事,为家乡建设出力,是应该做的,也是值得的!”乡亲们记下了武钢知青的深情,把这条路叫做“武钢知青路”。

    这是三伏潭镇委、镇政府实施回归工程、以情引资出现的感人一幕。

    近年来,三伏潭镇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村富民,建设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但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如果靠内部“造血”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镇委一班人想到了走出去与在外工作人员联系,请求外部“输血”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思路。

    三伏潭镇在外工作和务工经商人员有3万多人,许多在外工作的游子,情牵家乡,关心家乡。他们认为,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管他们走多远,地位有多高,家乡永远是脉,永远是根。”基于这样的想法,镇党委班子成员牵头,多次走出去与在外工作人员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邀请他们回乡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用乡情纽带把他们串接起来。

    一声问候,道出浓浓的乡情。去年,三伏潭镇成立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会,搭建这一平台,专门负责联络在外工作人员。逢年过节,还以简报形式,介绍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一枚小小的纸片,寄托着家乡的问候,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温暖了在外工作人员的心,不少人主动与镇里联系,询问家乡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和困难,并竭尽全力,帮助家乡建设。

  苏征耀是三伏潭苏湾村人,现任省政协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离开老家以后,30多年间未与村里联系过。收到家乡的信后,乡情油然而生,密切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去年春节,镇领导与该村村支书一起上门拜访他。看到家乡人,苏征耀十分激动:“家乡的事是我的事,作为家乡的一份子,在外工作这么多年,应该为老家做点事了!”通过他的牵线搭桥,为苏湾村取到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除了取项目,他还积与在外工作的老家人联络,为家乡建设奔走。今年6月,三伏潭经济发展促进会武汉分会成立,苏征耀当选为会长,他动情地说:“离开家乡虽已30多年,但根始终在那里。因为有家乡的守望,游子的步伐才更坚定。如今家乡的发展需要我们支持,这是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一份荣耀。我们当竭尽所能,为家乡发展添上一抹色彩!”

  在北京工作的祥是三伏潭下夹沟人。当年出去时,家里人还与村里闹了点矛盾。但身在外地,情牵老家,他担任了仙桃同乡会秘书长。接到家乡的来信,祥心潮澎湃,多年前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作为同乡会的秘书长,他把支持家乡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揽”在身上。去年,他多方联系,找到了在新疆工作的老乡李启明,两人一合计,为家乡取资金100万元,给家乡送了一份“大礼”。

  罗盘是从红阳村走出去的大记者,在仙桃,在江汉地区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虽身在外地,但心在老家。去年,当他听说村里想修路时,非常高兴,表示竭力支持。他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取到了42万元资金,献给家乡建设。

  在武汉工作的荣延标,是从镇里的农业队走出去的。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大业,但他心系家乡的情怀足以感动一方。去年,他到了退休年龄,在办手续之前,他向领导提出,自己要离开工作岗位了,个人没有任何要求,但家乡搞建设,请求支持。领导上破例,专门协调,安排项目资金,满足了他的“退休要求”,给了他老家20万元。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伏潭镇经济发展促进会成立至今,已取近千万元,很多项目正在洽谈中。在外游子的深情,化为家乡建设的滚滚动力。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

    栗林嘴村,新建的老年人服务。整洁的环境,气派的房舍,老人们正在这里读书、看报、打牌,悠闲、自在。老人们喜笑颜开:“这可是在外工作的家乡人为村里做的好事啊!” 这座服务是栗林嘴村在外工作人员建楷积取修建的。去年开始,他多方协商,“脚都跑大了”,来了这一项目,于今年7月竣工落成。集饮食、休闲于一体,可供全村老人在此活动。

  许多在外工作的三伏潭老乡,离开家乡几十年了。然而不管走在哪里,不管离家多远,家乡始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始终是游子们心中一处别的存在,他们的心底对家乡有着一份深深的牵挂。

    在广东公安系统任职的徐学章,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家乡——童岭村。这个村是全镇基础差、经济条件薄弱的村,也是全镇没有通水泥路的村。驻村的镇领导和村干部,积想办法,联络本村在外工作人员。徐学章了解到家乡的难处,主动找朋友联系,为家乡修路筹资30万元。他说,“我们在外面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有家乡父老的一半。关心支持家乡建设,是应该的。”

  何良君是百亩湾村人,大学毕业后曾在国家外贸总公司工作,后来单独出来发展。当他萌生支持家乡建设的想法后,他的父母非常支持。去年,他个人拿出14万元,与乡亲们共同投资26万元,修通了村里通往外面的公路。今年4月,公路完工正式通车,当地群众自发地在路边立起一座纪念碑。

  除了个人尽力支持家乡,不少人动员亲朋好友加入到这一行列。三湾村在外工作的刘国华,他的女儿在北京一家大集团工作。他动员女儿在北京引资200万,投资兴建三湾国华生态农业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可建成开业。他还为村里装了23盏太阳能路灯,并为村里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

  在外工作人员纷纷回报家乡,而村里也帮助他们照料起留在家乡的白发双亲。“在外工作人员的亲人是我们的亲人,村里一定要照顾好他们,不让在外工作人员有后顾之忧!”镇里的要求,化作镇村干部的行动。

  青年村的左兵在一所知名大学担任图书馆馆长,因为常年离家,对家中的亲人十分牵挂。有一次,他的父亲生病了,卧床不起。村支部书记刘新爽与村干部一起去探望,把老人及时送到医院治疗,并精心护理、照顾。了解到这一情况,左兵十分感动,去年为村里捐助和取资金20多万。

  要兴村的关贤钊,在省监察部门工作。他父亲去世多年,家中80多岁的母亲一人在家,生活十分不便。村支书刘春仿经常上门看望老人,为老人买些生活用品,逢年过节还会割几斤肉、送点营养品去,把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去年,关贤钊为村里支持10万元,今年又与相关部门联系,取资金近20万元。

  亲戚越走越亲。从2009年起至今,三伏潭镇先后成立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会武汉分会、荆州分会、荆门分会。各分会积组织各项活动,把在外的三伏潭人聚集到一起,大家忆乡情,谋发展,心越走越近,情越酿越浓。  

    情系故土,回报桑梓

  说不完的家乡好,道不尽的家乡情。

  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三伏潭人,被故土这根纽带联系到了一起。一批又一批在外工作的三伏潭人参与到了家乡建设中,为家乡建桥、修路、投资项目,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他们中有政界人士、商人,有成功人士,也有辛苦工作的普通打工者,不管能力大小、职位高低,为了家乡发展,他们都倾尽全力……

  在苏湾村,一名普通打工仔为家乡修建公路的故事令人感动。这名打工仔名叫陈四林,一直在浙江打工,他也投入到支持家乡建设的队伍中。他说,“虽然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我有条件能够说服老板,回乡投资,这也是为家乡建设办了一件好事。”他鼓足勇气找到老板,说明家乡实际情况,终博得老板支持,投资10万元为家乡修路。去年,陈四林回到家乡,带了10多个人随他一起去打工。“不管能力大小,作为三伏潭人,都应该为家乡建设做事。”陈四林说道。

  像这样的故事在三伏潭镇很多很多。栗林嘴村的张学贵,在省级银行工作,离开家乡30多年。镇主要领导与村支书三次上门拜访,使张学贵很受感动。他积参加经济发展促进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与散落在外的家乡人联系,并表态为家乡取更多的贷款。

  从红阳村出去的林传华,在南方发展,事业蒸蒸日上。他的工厂里,差不多都是三伏潭老乡。家乡每有事情,他都鼎力支持。去年修路,他赞助了15万元。

    还有一批在城区担任领导干部、现已退休的老同志,没有满足于读读书、看看报的退休生活,而是投身到支持家乡发展上。“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点事!”退休干部老程说。近几年,他为村里取项目资金10多万。还有一位市人大的老领导,担任三伏潭镇经济促进会会长,对家乡建设全心满意,有求必应,不遗余力。每有难事,必亲自出马,协调、联系,成为经促会的“主心骨”。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在外经商人员走南闯北,看过一路风景,而在他们眼中,家乡却是美的景色。了解到家乡发展的实际困境,他们没有犹豫,慷慨解囊。南堤村在仙桃经商的老板吴华章个人拿出10万元,苏湾村在荆州经商的老板别必红个人捐资5万元帮助家乡修路……

  数不清的名字,说不完的故事。因为同是三伏潭人,因为共饮一潭水,他们心紧紧连着这片热土。也许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他们热爱故土、回报家乡的心是热切的、真诚的,不管走在哪里,“三伏潭”都是他们共同的名字,家乡的发展是他们的共同期盼!

  一个名字,是一颗的心肠,一串感人的故事。,如果要立一座功德碑的话,还应该写上这些人的名字:苏湾村高金洪、李贤玉;冯土台村廖仁斌、胡中泽;高河村杨清仿、张家友;彭桥村张野;双豆刂村刘金成;官岭村尹剑、平文华、姚仁进、饶开银;下夹沟村刘仁桥;横堤村刘勇;百亩湾村吴志高;尹湾村刘涛;青年村何淑君、袁全汉、蒋立新、熊正强、齐红洲;后湖堤村唐晓斌、丁传忠;南堤村荣德宏;夏市村贺毅、李一新、雷培德;熊湾村胡中清、何杨姣;红阳村雷培银、李品贵、林海山、李云桥、李代文、陈军;沟一村荣文件、荣小红;荣家湖村徐柏才、关风章;三湾村荣德义、荣华;沟二村罗会林……

  他们都是三伏潭家乡的骄傲。(尹玲玲)

分享到:
获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