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房网
您当前位置:仙桃房网>仙桃楼市>小编说房

新华社调查:地产商砸钱造中国足坛“繁荣”

2010年08月19日 11:08     小编:     北京日报|0     点击:2167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  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本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扫描到手机

放眼中国足坛,以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足球”已经成为一道炫目的风景。 再算上青岛中能、南昌衡源等俱乐部,投资方有着房地产企业背景的俱乐部在中超联赛中已占据半壁江山。

  “房地产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运转的重要力量,”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分析认为,随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难以为继而退出足球圈,‘房地产足球’逐步呈现大幅扩张势头。“房地产商愿意出钱,这对中国足球应该是好事,但由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和足球行业均缺乏规范、成熟的运行机制,‘房地产足球’的风险不可低估。”

  现象

  中国足坛逆势“繁荣”

  自去年底以来,随着司法机关在足坛掀起反腐风暴,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有史以来严重的生存危机。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不但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呈现一派超乎往常的繁华景象,背后的推手正是众多房地产企业。

  “恒大”搅动体坛

  1亿元买断俱乐部股权、一场比赛赢球奖金100万元以上、人均伙食费每天200元、两架包机携球迷赴客场看球……

  350万美元“天价”引进巴西射手穆里奇,引进“铁帅”李章洙、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郜林……

  ——中甲球队广州恒大在2010赛季的奢华亮相,无异于给处于休克边缘的中国职业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掀起这股足坛旋风的,正是去年制造了“恒大女排奇迹”的地产巨头恒大集团。

  恒大集团曾因赞助广州世乒赛而被体育界知晓。2009年,恒大集团一涉足职业体育便出手不凡,因重金打造郎平、周苏红、杨昊、冯坤等人组成的女排“豪华之师”而声名鹊起,“恒大”品牌也从此叫响中国体坛。今年3月,恒大集团高调接手因打假球被降级的广州足球俱乐部,随即大肆招兵买马,将目标直指中超乃至亚冠联赛,其一掷千金的豪情相当“雷人”。

  地产商纷纷“砸钱”

  逆势而上的不是恒大。河南建业、杭州绿城、陕西中建、长春亚泰等多家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俱乐部,在本赛季均加大了资金投入,不论是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加大球员引进,都让中超联赛的人气不降反升。陕西队本赛季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背上了“中国皇马”的美誉。河南建业在去年花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本赛季投入预算达到6000万元。上赛季联赛亚军长春亚泰投入8000万元作为球队保障,剑指本赛季中超。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是“不差钱”!

  分析

  明知不赚钱,为何还“烧钱”?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16年来,一直因“非职业”“伪职业”而饱受诟病,其中一个原因是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至今没有一家能够实现赢利。那么,明知足球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还要趋之若鹜?

  广告效益不可小视

  “为了中国足球,企业要尽一份社会责任”,这是不少房地产企业老总宣扬的投资足球的初衷。但没有人相信,有着逐利本性的房地产企业尽管财大气粗,但绝不会傻到去做赔本的买卖。

  “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肯定是赚钱的,表面上看从足球俱乐部中赚钱是不可能的,但间接效益非常大。”足球记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认为,房地产企业看中的是足球的广告效应,尽管中国足球名声很臭,但房地产公司不在乎,也不怕挨骂,要能提高知名度,要房地产主业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投资足球是划算的买卖,毕竟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对于广告费本高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

  取悦政府谋求“关照”

  “取悦当地政府,取政策支持,追求广告效应,”长期关注职业足球发展的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顾晨光这样概括房地产公司大举进军足球行业的目的。他说,足球在许多地方是一张城市名片,房地产企业在投资足球的同时也获得了与地方政府的对话渠道,有了足球这个纽带,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自然可以得到不少“关照”,而这种“照顾”,甚至倍于他们在足球上的投资。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足球”成功的范例当属当年的大连万达,在投资足球的五六年间,万达从一个大连本地的房地产企业蜕变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产项目目前已扩张到全国多个城市,杭州绿城集团亦是如此。“从足球上投下钱,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

  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有实力投资足球,这与其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暴利”性有关。这些年来,房地产商们都赚得脑满肠肥。因此,有人感叹:“有实力玩得起中国足球的,除了国企也有房地产企业了”。

  观点

  制造繁华,还是加剧泡沫?

  “房地产足球”的强势存在,对中国足球到底是福音还是警钟?将促进中国职业足球市场的繁荣,还是会加剧原本已经足够多的泡沫?

  英雄不问出处

  一种观点认为,要是真心投资足球,英雄不问出处。北京理工大学男足教练金志扬便对“恒大模式”羡慕不已,他说,中国足球需求更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支持。足球记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认为,中国足球从“国企足球”发展到“房地产足球”是一个历史进步,毕竟国有企业退出足球市场是大势所趋,有民营房地产企业愿意“接盘”是一件好事。

    经营能力是关键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任鲍明晓认为,从职业联赛发展规律来看,一个职业联赛要保持健康发展,可以亏损,但俱乐部必须从市场上挣到70%的钱,如果长期低于这个标准,俱乐部一定会出问题。目前,一个中超俱乐部一年的成本至少四五千万元,而赢利能力又十分低下,相比之下泡沫过多,长期来看存在风险。一些俱乐部出现假球、赌球,便与财政状况不佳有很大关系,能靠卖分来生存。因此,提高经营能力是中国足球俱乐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制造“足球泡沫”

  不过,批评者则指出,房地产企业重金投资足球有三大弊端值得警惕:动机不纯,追求短期广告效应,达到目的后可能抽身而退;房地产本身是一个泡沫巨大的行业,其泡沫效应可能会转移到足球领域;不熟悉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缺乏职业意识和规范,缺乏专业人才。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正是中国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资方应该收缩资金,挤压泡沫,帮助中国足球回归理性重建秩序,但房地产企业却大肆砸钱,不有悖足球发展规律,也抬高了足球俱乐部运行成本,加剧足球俱乐部的“贫富差”,会让其它领域有投资足球意向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房地产企业搞足球和体育不是好事”,长期从事体育产业和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表示,一是足球不是房地产企业的擅长行业,二是明明知道不挣钱,为什么要搞?这背后的真实动机、能否稳定持续投入都是值得怀疑的,并且对中国职业足球构建一个良性的回报盈利机制是不利的。

分享到:
获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