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房网
您当前位置:仙桃房网>仙桃楼市>本地楼市

城乡统筹开新局——仙桃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纪实

2011年08月04日 08:23     小编:     未知|0     点击:3116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  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本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扫描到手机

(仙桃日报)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赋予仙桃城乡一体化试点。

  先行先试,仙桃从来都不乏激情。面对“先行”的使命,我市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用科学发展的理念统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局,以创新发展理念破解“三农”发展的难题。

  一年后,同样是在这个火红的季节,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现代化理念”打造新仙桃

  城乡一体化,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先是发展观念要新,发展思路要好,发展决策要准。”市委书记刘新池说。

  在这个决策基础上,我市充分调研、多方论证、集思广益,先后确定了“一主三化”的总体发展方针,即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精一壮二活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建设精品农业,壮大工业规模,激活三产业;“四个率先”的远期发展愿景,即在科学发展中率先发展,在改革试验中率先试验,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率先小康,在中部崛起中率先崛起。

  我市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从全域仙桃到“13665”的城级发展空间布局,从工业化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现代化理念”打造新仙桃路径清晰可见。

  仙桃以打造武汉城市圈大城市、武汉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和江汉平原物流集散地为着力点,高标准编制了《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纲要》,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

  仙桃锁定“再创全省富,重返全国百强”的目标,以大目标促进大发展,着力创建武汉城市圈西翼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重返全国百强。

  在仙桃,旺旺、亲亲、燕京、安琪、真巧、海新等一批食品企业扎堆进入,健鼎、富士和、联茂、康舒等一批台资企业竞相发展,中粮、宜化、普天等国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

  据统计,近三年仙桃GDP的增幅分别为15.4%、15.0%、15.9%,经济发展表现为持续高增长。2010年全市GDP为290.97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省位;全市财政总收入15.7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5亿元,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同时获得全国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全国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的城市。

  “城市化理念”建设新农村

  沙嘴办事处绿湾村五组村民罗国双很庆幸自己当初的一个决定。

  当初,听说自己所在的村要建新社区,前思后想,犹豫再三的罗国双一咬牙,报名成为社区批搬迁还建户。如今,居住在100多平方米厅室房的罗国双恍然如梦。

  和罗国双一样的还有绿湾小区其他300户村民。他们住上宽敞明亮,功能完善的新楼房,用上自来水,供应天然气,享受低生活保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这里的村民如今正在一步步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在仙桃的其它地方,同样的一场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

  杨林尾镇横岭社区依托土地整理项目,撤并3个自然村落,迁村腾地920多亩,规划建设吸纳1000多户的3个集中居住小区。彭场镇中岭社区依托无纺布产业优势,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农民培训和休闲广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新建农民公寓1.6万平方米。胡场镇河口社区通过对房屋进行立面装修改造、沟渠疏挖绿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居住条件改善后,我市着力实现交通同城、文化同城、电信同城,环境同城。“十一五”期间,我市投入了1916.5万元的专项资金,新建村(社区)办公场所397个、改扩建264个,80%以上的村(社区)新建了为民办事服务大厅和图书室、广播室、体育场,实现了的村(社区)阵地设施齐全。截止2010年底,我市累计解决安全饮水416个村,68万农民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电话、电视及Inter宽带网络基本实现了农村全覆盖,“三网合一”信息共享工程正在加速推进;100%的村通水泥路,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

  在仙桃农村,以“三清一绿”(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理河道,绿化美化村庄)为载体,344个村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形成了村有处理场、组有集中点、户有垃圾池的格局;310个村实行墓园集中管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明显改观。

  今年60岁的杨林尾镇横岭村村民立柱,去年将自家田流转湖北唯康集团从事大棚蔬菜种植,每亩保底分红700元,到基地打工每月工资不低于1200元,远远超过以前的种田收入。

  有人问老想不想搬到城里去,他摇头说:“在农村不收入有保障,坐车、买东西、看病也很方便,家里也用上自来水、液化气了,环境好,生活不比城里人差。”

  “市民化理念”塑造新农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环节,是要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

     “从村庄变社区,不能是简单的换牌子。”沙嘴办事处刘口社区党支部书记朱腊章说。在刘口社区服务宽敞的办事大厅里,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一应俱全。

  我市积构建市有行政服务、镇有便民服务、村有便民代办点的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各镇(办、场、园)统一将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服务类部门,农技、水利、财政等农业服务类部门,城建、国土、规划、房产等村镇建管类部门,纪委、司法等综合调解类部门集中到便民服务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办证、受理举报、矛盾调处和咨询服务。各村(社区)建立村(居)便民代办点,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服务。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市一方面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85%的村开通了农村卫星远程教育网络,开展了经常性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10年培训300多场次,培训农民28000多人次;加强了阳光工程培训转移业力度,累计2万多人通过技能性培训后实现了转移业。

  另一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文化惠民措施。高标准配备流动舞台、放映车和数字放映机等先进便捷设备,并按电影下乡每场财政补贴50至100元、送戏下乡每场补贴2000元的标准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从2006年以来,平均每年送戏下乡300多场、电影下乡7000多场,每年送图书2万多册。形成了科教电影免费进乡村、爱国电影免费进校园、露天电影免费进社区、送戏下乡长年不断、村民人人有书看的新格局。

 为了让农民能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仙桃建立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新农合”参合农民113.7万人,参合率达99.6%,累计基金补偿支出3.5亿元,受益群众548万人次。

  我市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健全。已有8个镇办2万多人被认定为被征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对象,1201人办理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其中585人已领取养老保障金。

  随着《仙桃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出台,我市即将建立起由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组成的可满足不同收入水平需求的养老保险体系,从制度上实现全覆盖。

  城乡一体化大受益者是农民。继2009年仙桃农民收入历史性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后,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次实现高位增长,达到6807元,对比上年增加952元,增长16.2%。

  ,行走在仙桃大地上,这里的城市让人向往,这里的农村让人留恋,仙桃城乡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奋力奏起和谐发展新乐章!(刘小军)

分享到:
获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