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钱从哪里来是大的难题。
在刘口,这个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他们怎么做的?
借脑深圳,学习“渔民村”
刘口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非一日之功。
早在2006年,村里聘请武汉专业规划设计人员,对村级发展、社区建设改造进行整体规划,并于2007年获得市城乡规划委员会通过,村级发展“蓝图”早已画定。尽管战略规划已经完成,但仍嫌不足。毕竟,村子到底怎么发展,必须让大家眼见为实。
在此期间,刘口村“两委”多次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外地“取经”,利用外地城中村改造的先进经验来解放思想。武汉沌口的薛红社区、东西湖的丫角渡、汉口的竹叶山,都留下了他们求经的足迹。
2010年9月,刘口村民赴深圳渔民村再一次做专题考察。村民们惊喜地发现,过去的渔民村与曾经的刘口村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地处城郊,同样人多地少,同样经济落后,但经过改造,房子全盖成了高楼,道路四通八达,当地人个个精神焕发,喜气洋洋。
回到仙桃后,朱腊章在村民大会上作了富鼓动性的演讲:“深圳是国家的窗口,渔民村能依靠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深圳发展的龙头,我们刘口村为什么不能成为仙桃的‘窗口’和‘龙头’?”
他的目标很明确--建成“仙桃村”。
借力市场,“四两拨千斤”
从一开始,难题迫在眉睫--钱从哪里来?
2005年,南城新区开始规划,刘口村因地理优势成为新城桥头堡。
朱腊章组织村“两委”开会讨论,议题是--怎样让村民富起来?
“当时我们都意识到必须发展集体经济”。他回忆说,“以后的城乡一体化试点,给了我们政策机遇。”
“四两拨千斤,做‘少米之炊’。”朱腊章所说的“少米之炊”,借用的是“无形之米”--市场化运作。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刘口大的优势。2007年,村里建起刘口工贸发展公司,以村集体土地为资本,寻求与市内外企业沟通、合作。
在普通人看来,刘口开出的条件有些“苛刻”:村里的项目建设、村民的拆迁补偿均由企业出资,刘口村则负责土地和政策上的协调。但在企业眼中,刘口村商机无限: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可谓寸土寸金。
“选择企业一定要谨慎,这关系到全村人的未来。”朱腊章说,2007年到2009年,他们先后与湖北、浙江等地知名企业接洽,但考虑到企业的运营资金、土地开发经验、现有土地资源等因素,均未达成合作。
借势试点,走向“亿元村”
转折发生在2010年夏天。当时,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动员会召开。
市委书记刘新池、市长冯云乔指出,当前仙桃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既有经济基础,也有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刘口作为全市批14个试点村之一,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对于这样的天赐良机,刘口村自然没有理由放过。
很快,刘口村围绕“改造一个区域、建设一条街道、打造一带产业、完善一个、酝酿一个市场”的思路,大步向“城市得形象、社区得环境、村级得发展、群众得实惠、子孙得保障”的目标挺进。
同年10月,刘口村与湖北仙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刘口出地、企业出资启动该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先期投资1.8亿元,启动社区服务、农民还建小区、文化美食街和玉沙北路等四个建设项目。之后,还建、街景等项目陆续开工,开发者同时在建的项目一度多达19个,刘口此成为南城新区建设舞台上一个为的点。
刘口的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路高歌猛进。建设期间,刘新池、冯云乔等多次赶赴刘口,实地检查指导该村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工作。
通过做土地文章,以地生财,全力推进整体搬迁,腾田挪地,招商引资,股份经营,发挥有限土地的大附加值。
如今,从负债百万到“亿元村”,刘口村利用市场化手段走出了一条新路。(记者 叶珍君 陈力 尹立群 姜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