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笔直的黄金大道旁,气势恢宏的“紫金城”拔地而起,正成为城市成长的新高度;已完成三期建设的江汉农机大市场辐射周边县市,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万千群众得到实惠……短短几年时间,沙嘴社区从负债数百万的贫穷落后村庄摇身转变为现代化的都市社区。
令人惊喜的变化背后,折射出沙嘴社区党支部一班人为民谋利的深厚情怀,绘了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画卷,展示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势如破竹,见证着一座村庄在改革发展大潮中的风雨砥砺。
沙嘴社区毗邻城市繁华,辖区面积1平方公里,6个居民小组,25个居民小区,居住着万余居民。由于历史原因,沙嘴社区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居住环境“脏、乱、差”,还曾负债600多万元,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2009年元月,群众“海推海选”出新的沙嘴社区党支部一班人。如何破局,走出困境?沙嘴社区党支部书记杜进华认为,“着眼于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着眼于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实现社区转型跨越发展,着眼于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有产业发展了,群众才能得实惠。在原有的江汉农机大市场一、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党支部一班人超前谋划,将阵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多方筹资,投入300多万元,兴建农机大市场三期,各地客商纷至杳来。从经营农业机械、配件到农用汽车,农机大市场发展红红火火,容纳200多户商家,解决200多名社区居民的业问题,成为江汉平原大的农机交易市场。
除了农机大市场,社区还发展了建材市场、皇朝家私、幼儿园、旅馆等产业,固定资产达到2个多亿,集体收入从每年不到100万元跃升至现在的近500万元。
2011年,占地1300平米的党员群众服务投入使用,成为社区一大亮点。据统计,当年累计接待来访居民3280多人次,登记办理事宜856件,办事率打74%。居民说:“现在办事随到随办,方便多了。”
“改变落后面貌,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这是沙嘴社区党支部一班人的共识。2009年7月,沙嘴社区拉开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作为全市率先进行“城中村”改造的社区,情况复杂、任务繁重,融资较难、社会敏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困难显而易见。从方案出台到拆迁,从建设到回迁,无数个错综复杂矛盾的交织,数万居民对安居乐业的企盼沉甸甸地压在了党支部一班人的肩上。
在改造过程中,沙嘴社区创新思路和举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分寸实施、扎实推进。他们摸索出了“自主改造”的模式,采取拆迁户为股东,群众代表负责制的办法,突破了重重困难,63亩地完成了163户的改造,白手起家完成了2个多亿的投资,做到了“小空间大改造,零融资大建设”,拓展了城中村改造新途径。
严格规范的程序、热情周到服务、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有力推动了城中村改造进程。2009年11月,正式开始房屋拆迁;2010年7月,一期还建房开工建设;2012年5田野吗“紫金城”开盘,259套还建房全部交付使用。目前,12万平方米的临街面建设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
将群众利益放在位,用以人为本、公正公平的服务温暖民心。“每户居民分得300平米商品房,同时每年还可享受商铺分红1.5万元。”沙嘴社区党支部一班人兑现了对群众许下的承诺。
“城中村改造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是改变我们世代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大举措。住进崭新气派的还建房,全家都很高兴,我们有信心,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昨日,正在装修新房的二组村民许为平对记者说。
这信心,来源于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来源于沙嘴社区党支部一班人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为民情怀。
为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沙嘴社区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自2008年支部决定对年满55岁的居民实行年终生活补贴,到现在已实行4年,每年补贴人数都在增加,2011年全社区共有456人得到生活补贴,补贴资金50多万元。同时,社区还对年满60岁的老干部实行生活补贴,对生活困难、60岁的老人集体出资办理农合,每年看望贫困户、困难党员、老干部、军属等,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你走进沙嘴社区,一个崭新的都市社区将展现眼前。像沙嘴社区党支部书记杜进华所言,“居民们业有渠道,收入有提高,住房有改善,生活有保障的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