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7月,我市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一年后,批启动的14个试点村建设成效如何?有什么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为此,本报记者重点探访了试点村之一的沙嘴办事处刘口村。在这里,他们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颇富启示意义的路子。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解读城乡一体化的‘刘口样本’”,介绍刘口村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敬请关注。
刘口村,一个典型的城郊村。因为紧邻宜黄高速公路且被一条高压线分割,也被形象地称为“高压走廊”。
,在仙桃城区南进的征程上,它是城区向南的桥头堡,也是新城热土上的一个“引爆点”——一条全长2956米的美食街,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建设。
“高压走廊”变身美食长廊,刘口的面貌已彻底改变。
过去底子薄,底气足
刘口,地处仙桃新老城区结合部,辖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50户,总人口2280人,总面积1350亩。
田少,人多,底子薄,是昔日刘口的真实写照。一度以来,村民靠三产业和外出务工谋生,集体负债百万元。
如今,村庄大变样。投资近1亿元兴建还建小区,投资2000万元打造文化美食街产业,投资500万元兴建荆楚戏楼,投资800万元兴建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
如今,开发热潮涌动刘口。沿汪洲河、邻里广场的景观主轴上,“新城一号”项目多栋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一个占地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的新城吸引了各方投资者的目光,成为城区往南的聚宝盆。
“我们力2011年实现340户农民洗脚上楼,力2013年以前把改造区域建设成现代、舒适、高雅、文明的新社区。”村支书朱腊章说。
一个城郊村,已具有城市的架构。
这样的变化,从一项政策开始。
作为全市批启动的14个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村,刘口城乡一体化建设风头正劲,集体经济发展风生水起。
在一份由刘口村民大会通过的村级规划中,一个目标赫然在目——
“10年内力把刘口建成仙桃村”。
这样的目标,底气从哪来?
商铺未建成,订购已爆满
走进刘口村,一条“美食长廊”格外引人注目。
从近邻刘口高架桥往西数,八栋造型别致的店铺一字铺开,尽管尚未装修,典雅而不失现代气息的风格却令人眼前一亮。
“全部都是餐饮店面,打头的3家都预租出去了。”村支书朱腊章说。
令他自豪的是,“进入刘口的餐饮企业,没点实力我们不会租给他。”
因为竞激烈,余下的5栋店铺,竞者一度超过40多家,其中不乏来自广州、武汉等地的知名餐饮企业。
按照规划定位,刘口美食一条街将充分挖掘仙桃地方色小吃,“沔阳三蒸”为代表的地方菜,配以江汉平原色的民间传统艺术,为美食街打上文化烙印。
作为文化美食街的标志性建筑,戏楼是刘口一大色。记者现场了解到,这是刘口批预租出去的,设计有沔阳花鼓、皮影戏及现代歌舞表演。正在平整场地的3800平方米的观代戏广场上,可以看到横贯全村的宜黄高速公路。
“老板们现在想开业”。在戏楼内部,一名木工正在赶活,完善一段雕梁的细部。他告诉记者,“这里现在吃香得很”。
先试已先行,趟出新路径
跨过宜黄高速公路,城区向南越进。
在城区南进时,刘口会走一条怎样的路?
试点之初,沙嘴办事处对其发展路径作出了这样的界定——
“改造符合规划,土地依法拍挂,优先安置群众,税费予以奖返,政府政策扶持。”
同时提出的,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城市得形象,社区得环境,村级得发展,群众得实惠,子孙得保障。”
通过土地置换,刘口走市场化之路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村庄改造的同时,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成立刘口工贸公司,实行股份制,村民变股民,实现村民与集体利益的捆绑式发展。”
沙嘴办事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的刘口已实现集体年收入30万元,一旦相关产业发展提速,三年实现集体年收入超500万元甚至更多都是可能的。
而按刘口工贸公司规定,作为股民的刘口村民,将享受公司年利润49%的分红。,
刘口的成功实践之后,沙嘴办事处已先后启动九十墩、十一墩、杜柳的城中村改造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条自东而西的美食长廊轮廓分明。
“搞城乡一体化,刘口人让人羡慕。”采访中,我们多次在一些后期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村庄里,听到村民发出这样的感叹。(叶珍君 尹立群 陈力 姜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