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的“刘口样本”解读之二
城郊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搬迁是个“拦路虎”。
但在刘口村,期285户搬迁任务早已完成,二期340户的搬迁工作顺利启动。
村民们搬得心甘情愿,搬得让周边村庄的村名羡慕。
他们是如何让“难事”变成“乐事”的?
到底搬不搬?先算明白账
简约的装修,窗明几净。这是刘口和谐新村村民杜子祥的家给人的印象。
谈起搬迁,他向记者算了笔账。
搬迁前,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一间预制厂;搬迁后,按照分配方案,他得到总面积约为500平方米的房子,市值过百万。此外,村里还将他安排在劳务服务公司工作,每个月还可以领薪水。
“很满足啦!”杜子祥说。
说起以前,杜子祥很感慨——480平方米的房子,有小儿子一家人住,大多数房间都空置,因为离城区偏远,道路崎岖,孩子们都不愿意住。
现在小区有绿化,有健身广场。社区门口还设置了公交车站点,出行比以前更方便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你说我愿不愿意搬?”他这样反问记者。
村子怎么建?集体做决定
搬迁,村民是主体。村子怎么建?大家都有话语权。
在刘口新村建设中,集体决策是一条“铁律”。
“看了分配方案后,还建能否平衡每个家庭的利益分配?”今年3月,在沙嘴办事处刘口村会议室里,该村七组段远胡子明直奔主题,询问主持会议的村支书朱蜡章。这,36名党员齐聚在一起,集体商讨分配方案。
朱蜡章说,今年正式启动340户搬迁还建,为了让村民进一步了解搬迁政策,有关刘口新村建设全靠党员拿主意、村民集体决策。
去年,政策还没下来,群众中间各种版本的搬迁信息已漫天飞,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村民心里很不踏实。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支部要多和群众沟通,让群众有足够的知情权!”党员赵复明心里有本明白账。
之后,一张明细的分配方案已发到他手中,他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订好了的标准,不希望再变了,要政策一下来,我们一定积响应,支持村里的搬迁工作。”另一名党员胡子明的态度很明确。
经过两小时的反复讨论,刘口村搬迁还建二套方案全票通过。
这样的故事与场景,几乎贯穿整个刘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全程。而党员干部,总是在关键时刻起着关键作用。
“一句话,村支部换思想不换人。”村支部朱蜡章说,一个敢管事、敢干事的班子,是集体决策的前提。
对此,沙嘴办事处的评价是——刘口村全村42个党员,村里的事都参与,大是大非民主决策,干部说话有人听,党员办事有人跟。
走群众路线,,为群众办事
进入刘口和谐新村,有一条标语别醒目——“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真正为民办实事。”
如今,刘口全体党员干部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民主决策,这是刘口村民议事的原则,小区管理员也是通过这个原则产生的。
“这草需要修剪,垃圾必须尽快清理……”7月的,在刘口新村和谐家园里,管理员尹义华正在安排工作。与其他人不同的是,由于腿脚不便,他的指导工作都在“电麻木”上完成。
尹义华是群众代表选出来的管理员,工作认证,大伙都热情的称他为小区“厅长”,因为村里有个集中办酒席的宴会厅,也在他管理范围之内。
“一次性可以满足60桌酒席要求。”谈起自己的这个“管家”身份,尹义华觉得还不错,“每个月还有工资领,由村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