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西灌渠穿村而过,红叶碧桃掩映着村舍,蓝色的垃圾池整齐划一地“长”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边。家家户户门前干干净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微笑。
通海口镇永长河村,这个有着3800亩水产养殖面积的“渔村”,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向人们昭示着她向“文明新村”的“华丽转身”。
沟渠淤塞,污水横流,杂草瓦砾“横”在大路上,电线如“蜘蛛网”“架”在门前,村民们每天“窝”在一起打麻将,这是昔日的永长河村真实的写照。
从去年8月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到今年成为“文明新村”的试点村,永长河村村委一班人有着“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
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文明新村建设的主阵地在农村,参与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农民。在创建生态文明新农村的过程中,永长河村着力在“创新”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在市委组织部、市血防办的大力支持下,永长河村把环境整治作为创建文明新村的重点,全面规划,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破”、“旧”、“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
全村投入资金46万元,采取机械与劳力相结合的办法对全村所有沟渠进行疏挖,疏挖沟渠36条共29公里,土方16.8万方。
大的沟渠可通过挖掘机,小沟小渠怎么办?永长河村村干部与全村村民“齐上阵”,1600多人次以“共产党员示范段”、“村民代表示范段”等展开比赛,参与小沟小渠的疏挖。机械与人工合一的办法使永长河村的大小沟渠“扬清去浊”,清清爽爽,今年的大旱之年,永长河村没有出现大的旱情。
永长河村有30多条生产道路全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村民们鱼池上的鱼难以运出去,村民们情绪很大,甚至公开骂村干部无能。
村民的种养能靠天收,这深深地刺痛着村委一班人的心。他们积奔走,向上取资金。投入65万元,拉通湖陈公路、一号排水沟路两条主干道,修筑了产业大通道。投入35万元,完成了组级生产用电改造;投入20万元,铺设组级生产石子路4000米,基本解决群众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
通过这些建设,村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大改善,路通了,水清了,用电有保障了,村民的心也乐了。
村庄环境“大变脸”
华灯初上,通海口镇永长河村村民蔡晓英、肖大珍来到了村部门前的健身场上,打开音乐,跳起了健身舞。
“以前看着镇上的人们每天饭后去跳健身舞,别羡慕,现在,能在自家门口像城里人一样锻炼身体,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而这个文化体育广场,以前却是一个“放牛场”,门前杂草丛生、砖头瓦砾成堆。附近的村民都跑到这里来放牛。
现在,这里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全长6200米的西灌渠沿线公路铺设的路牙及人行道彩板,是村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为了做好防污、排污工作,永长河村修建了五户一联集中式化粪池,虽然知道这样对环境很好,但村民们谁都不愿意将化粪池建在自家屋后面。认为“太脏了”。
在大家僵持不下时,3组村民熊昌平主动提出,把化粪池建在他家屋后,他的这一举动带动了其他村民,现在,永长河村生活污水、地下管网都已处理好,同时占地330亩、可容纳500户居民的居民小区也已启动,可容纳70户居民的示范小区供水、排污、电力、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建好,并启动了小区居民楼建设。村民们“上楼”的日子指日可待。
村民面貌焕然一新
烈日炎炎下,记者来到村民周泽雄的鱼池上,他正在给鱼儿喂药,“上半年我的鱼池已有了近两万元的收入,我现在到晚都想着好好做事,因为鱼池上的路好走了,不愁买不愁卖。”
“他以前每天打麻将,不做事,我们为这不知吵了多少架。”一旁的妻子说,“还不是现在生产条件改善了,有了奔头。也不想打麻将了。”
夫妻俩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永长河村村民实实在在的变化。
踏访永长河村,见沿沟沿路沿渠栽植着香樟、红叶碧桃、樱花、银杏等各种花卉、草坪、灌木,形成了桥下流水、斜坡青草、岸边鲜花、岸上绿树四位一体、四季常青的秀美景观。
万家才,一位65岁的老人,每天不把自家门口扫得干干净净,还把隔壁几家在外打工的也扫得干干净净。
“文明新村的创建,村民们扯皮打架的少了,打麻将的少了,文明习惯正逐步形成,”永长河村的周书记告诉记者。
为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和文化素养,树立文明新风,永长河村结合实际,每月确定一个政治文化活动主题,组织全村村民积参与,以活动为载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如今,村里的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村民进行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舞,健身等各类业余活动蔚然成风。(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