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房网
您当前位置:仙桃房网>仙桃楼市>小编说房

杂乱无章的城中村期盼改造 坑坑洼洼的白沙洲大道将成通衢

2010年11月10日 08:47     小编:     未知|0     点击:2059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  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本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扫描到手机

图文:武昌南 拒绝塌陷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武泰闸以南,一片脏乱差的城中村 记者黄士峰 摄
    图为:武泰闸一角

    本报记者张泉 高东起 贺俊 统筹:欧亚 摄影:记者黄士峰

    在武昌南居民眼中,这片地处武汉城区的区域像个大乡村,游离于都市边缘。当周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不断长出,这里的不少居民仍然靠出租或自己耕种土地为生。虽然身为城市居民,但他们买大件物品要“进城”,存取款要“进城”,医治大病要“进城”——大都市的繁华虽近在咫尺,却又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武昌南成为武汉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块宝贵的“试验田”,并且已经结出烽火集团、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等希望的果实。“武昌南一时的发展滞后,并不代表它会永落人后。”共同辖管这一区域的洪山区政府和武昌区政府语出铿锵,“不久的将来,它会由‘试验田’变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田’!”

    边缘化的都市一角

    兴起于明朝中叶的武泰闸,曾是扼守武汉的“南大门”,110年前由晚清重臣张之洞主持兴建。据《武汉地名志》载:此闸建成后,四乡船民纷至,土产品云集,居民陡增,兴盛之状历久不衰。往南的白沙洲曾兴办造纸厂,成为张之洞兴办实业的“试验田”。
    而现在,曾经的繁华已成为记忆。武泰闸一带的城区建设,大多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楼较近,楼层普遍不超过8层,外观灰旧,布局杂乱,有不多的几栋高楼零星点缀其间。
    73岁的朱时啟家住紧邻武泰闸的保望堤26号,58年前搬迁至此,亲历了武昌南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命运。“当年这一带是闹市区,从解放桥到积玉桥的十里长街生意兴隆;而那时光谷、关山一带还很荒凉,没有开发。现在,人家已经远远跑在前面了。”
    朱时啟是武汉起重机厂退休职工,工资够生活,房子也是上世纪80年代末建的二层小楼,已经破旧。平时,他经常坐在门前休憩,与其他住户隔着狭窄的街道聊天。耳边隐约传来大都市的喧嚣声,似乎很近,却又遥不可及。“我们离武昌火车站这么近,为什么会这么落后呢?”朱时啟想不通,短短数年间,光谷一带已是一片繁华,而他守望了近60年的武昌南虽然也有发展,但速度太慢了。“武昌南曾经的繁华没有了,被光谷、汉口北和吴家山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已经被城市化进程边缘化,十几年来发展滞后。”洪山区张家湾街办主任、青菱乡乡长钱胜利坦陈。

    拥堵的武汉南大门

    “如果不是没有别的路,我才不愿意走这里呢!路不好,还堵车!”近日的一个清晨,记者乘坐907路公汽行至武泰闸时发生拥堵,旁边一辆货车司机抱怨道。
    白沙洲大道是武昌南一条主干道,进出武昌的滚滚车流让它不堪重负,路面破损严重,被形象地称为“爆胎路”。当地居民周先生说,他本来有私家车,但开车上班经过这里时爆了好几次胎,还经常因堵车迟到,后得与同事在单位旁边合租房子居住。“整个区域的道路好像一团乱麻,分布得毫无章法,而且‘断头路’多,并由此带来交通拥堵。”出租车司机刘先生说。
    靠近白沙洲大桥的黄家湖大学城,分布着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等高校,学生人数众多,但有不多的几条公交线路,以致周边“黑的”生意。
    乘坐907路公汽,经广埠屯、丁字桥到武昌火车站,沿途可见高楼林立、街市繁华、人流攒动。但一进入武泰闸,却是另一番景象:坑坑洼洼的路面、随处可见的施工挡板、成片成片的破旧建筑。“再往前是江夏了,那里更像市区,武昌南更像郊区。”家住罗家村的一名乘客开玩笑地说。

    都市里的乡村生活

    张家湾街和青菱乡辖区面积共达92.5平方公里,占“武昌南”一大半,比整个武昌区的面积还要大。辖6个社区、23个村(场),人口10万余人,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
    谈起武昌南近年的发展,能让居民津津乐道的似乎有烽火集团、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等不多的几个话题了。
    烽火村,一个人口1500人的城中村,10年前花800万元一次性买断京广线一段支口入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今发展成为集物流、建材、机电、汽车、竹木、钢材等产业为核心的集团公司。到了“退休”年龄的村民每月还能领千余元“退休金”,让周边村民十分羡慕。
    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2005年建成投用,去年一年蔬菜交易量50亿公斤,营业额125亿元,占整个武汉市蔬菜批发市场份额70%,居全国同类市场三位。
    但除此以外的大片区域,仍然较为落后,呈现出一幅乡村生活图景——
    在红旗村,56岁的周炎明正为菜地浇水。1997年,他从黄陂来此租地种菜,两亩菜地年均收益约2万元。
    “今年8月,我的孙女患了重感冒,还得抱到城里去治!”光霞村的刘婆婆说,“武昌南这么大一片,为什么不建个大点的医院呢?”
    建于1957年的列电小区,住户多从河北、湖南等地迁来。63岁的易和生来自长沙,在这里住了35年。他说:“周围连个像样的公园都没有,离小区近的超市,要穿过铁路走20。”
    张家湾街办主任、青菱乡乡长钱胜利说:“我们这一带,居民有点稍微大一点的事都要往‘城里’跑:看大病‘进城’、存取款‘进城’、买大件东西‘进城’……没有大型医院,银行网点和大型超市缺乏,不‘进城’怎么办?”

分享到:
获取优惠